人物简介
首页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李庾南,1939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中学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1957年于启秀中学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创造了“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53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并主持创立了享誉全国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李老师于1978年投身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33年实践验证和推广实验,致力于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紧紧围绕“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的价值取向,以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重点,以学生会学、会生成、会创造为旨归,把更深地挖掘学生潜能、更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全过程,倾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力。在连续八轮(32年)初中全时段多学科的课改实验中,她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课题研究,创制了在全国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独树一帜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实验”研究(1979—1985)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最初是从关注学生自学能力发端的。1970年代末,李老师从低效徘徊的“填鸭”式教学和20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中,敏锐地提出“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实验”这一研究课题,着力从 “学生自学能力的内涵”、“学生自学的心理过程”、“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层次序列”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五年探索实验,广大参研教师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得到解放,认识到:⑴学生绝不是单靠教师“讲”就会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地“看”、“听”、“问”、“议”、“练”等途径“学”会的。⑵学生只有在“学会”中达到“会学”,才能最终形成自学能力。⑶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突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李老师还总结出培养学生兴趣和习惯、有效实施单元教学的做法,为进行下一轮实验探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和实验”(1985—1990)
  通过五年攻关,课题组不仅在教育理念上得到进一步升华,而且创立了新的教学模式——“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自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确定目标的全过程;议论——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交流、讨论,突出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共同体验,相互促进;引导——教师适时点拨、促进、反馈,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形成能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灵活而巧妙地穿插“独立自学”、“小组议论”、“相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生”三结合的教学形式,这就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本要义。
  第三阶段:“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教学结构”(1990—1995)
  根据学习原理,李老师着力从优化学习过程和改善教学结构两方面开展试验研究。
  在优化学习过程方面,主要研究了:①“学习准备”问题,使教学走在发展前面;②“学习活动因素”中的知识、技能、情感及交往关系、学习情境等;③学习活动中的四个方面的结构变量——活动的目的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以及它们在学习活动中如何得到充分发挥。
  在改善教学结构方面,主要探索总结了:①学生的认知体系及其结构;②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结构;③学生“从被动接受向自学过渡”的心理层次结构;④“有效学习”的教学目标及实施原则。
  第四阶段:“学程导进技艺研究”(1995—1998)
该课题着力从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来观照教学过程。经过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发现:①学程与教程的辩证统一关系:学程是教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引导并参与学生的学程,才能实现课程的理想目标。②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学生是通过自身的内化过程获得发展的,因此教的过程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的过程,教法与学法应融合统一。③教与学的研究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与学的问题研究,而是教育的本质——师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即教师自身获得发展,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操作层面上,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学习动力方面,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与情意;在开发学习资源方面,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改革学习方式方面,强调交流、合作、反省、领悟、自我调整、自我强化。并总结出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启发参与,形成智能 调控策略,改进方法 取得成效,转化迁移 进入下一学程这一有效控制技艺。
  第五阶段:“主体性教育研究”(1998—2003)
  李老师率领课题组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突破了过去从“相对论”来看主体的局限,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哲学观点看主体。由此确认和确保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自动、自由地得到发展。二是在操作层面上,突破了狭隘的课堂教学程式和实施技巧,表现为:① 将教学范围拓展到到课内外、校内外,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等综合考量。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师生之间特别注意思维、态度、情感的沟通和感化。③ 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现有基础,合理整合教学内容。④ 在教学手段上,恰当选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三个基本环节,灵活而巧妙地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三结合”教学形式,形成了合作学习、平等探求真知的氛围。
  第六阶段:“学生学力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2002—2005)
  该课题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学生学力问题,较好地界定了“初中学生学力”的核心概念、主要内容、要素、结构等,明晰了学力与学历、学力和能力、学力和素质的关系,坚定了“以人为本、整体发展”的教学价值取向,进一步优化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交往和对话中共同生成学力的教学行为方式,进一步关注情感态度与心理因素在初中学生学力生成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尝试运用激发师生共同成长活力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实验学校初中学生学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阶段:初中学生学力发展与评价(2005—2009)
  该课题建立在对初中学生学习状况、学习特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初中学段学生学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认知、能力、态度等方面探究有效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策略与手段,既关注初中学生学力的生成过程,着力建构发展性课堂,又发挥教育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的重点是以建构生成性、发展性课堂为抓手,对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概念更清晰和统一,对学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多层次内涵多作分析,并以发展性课堂的评价为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评测方案,以丰富和深化“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实践,也进一步深化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第八阶段:学生学力发展与课堂教学创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新探究(2009—现在)
  这一课题紧密切合新课改要求,积极感应当前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以课堂教学创新为主阵地,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为切入点,以发展学生学力为归宿,主要瞄准以下目标:⑴探究“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学生学力发展中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⑵探究“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力提高方面的新策略;⑶研究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李庾南教学流派所发挥的作用。该课题是在前七轮实验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
  在33年课改教学实践中,李庾南形成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风格,淬炼了体现这一风格的教学模式。她出版了100多万字的九部专著:《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初中代数教学结构》、《初中几何教学结构》、《李庾南教数学》(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中年级共三册),《中学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30例》、《班主任工作艺术100例——触及心灵的足音》,荣获了江苏省或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她还撰写了论文100多篇,达70余万字,分别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数学通讯》等20多种全国和省级书报杂志上发表并获奖,应邀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电视师范学院、江苏教育电视台等拍摄理论讲座、教学录像200多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大众媒体播放,产生了巨大影响。她先后3次出席国际数学教育会议,10多次出席全国性的数学教育研究和教育实验的学术研究会议,12次出席江苏省的学术研讨会。先后应邀到北京、辽宁、广东、新疆、西藏等26个省市自治区作学术讲座150多场次,听讲人数达6万多;借班为当地学生上示范课100多节,多次举办了市、省、全国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讲习班,并利用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培训教学骨干、教研人员达两万多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教改骨干,造就了一支优秀团队,形成了李庾南教学流派,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被授予南通市“园丁奖”、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等殊荣。被评为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江苏十大女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教育系统十大标兵”、“江苏省十大行业杰出标兵”、“等殊荣。2010年,由她主创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